【大黃蜂展覽】展覽史話:那些曾經的記憶
展覽會產業在世界發展史上已有近千年。
1851年的首屆世界博覽會,開創了展示設計的歷史新紀元,正如恩格斯所評價的,“這一次博覽會,給英吉利島國的閉塞敲響了喪鐘”。同時,也標志著現代展示設計學科開始形成。
英國作為次工業革命的先導國家,為了顯示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于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這屆國際博覽會,所建會館采用鐵框架和玻璃組裝而成,空間開闊、通體透明,被稱作為“水晶宮”,象征著工業革命的成果。
“水晶宮”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物,覆蓋面積78000m2,長1851英尺,寬456英尺,高66英尺,共展出各國的精品14000件,包括機械冶金、化工、日用產品等。自5月1日開幕至10月15日閉幕的160余天里,共接待包括歐洲各國、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度等國家的觀眾600多萬,盛況空前,在當時可謂史無前例。這是人類歷史上次國際性綜合博覽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后幾年,國際博覽會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起來。
1889年巴黎為紀念法國革命100周年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出時間為348天,是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展會。本屆博覽會的象征建筑——埃菲爾鐵塔,塔高300米,重7000噸。塔身分為三層,從276米高,四周裝有透明玻璃的第三層平臺內,可觀賞巴黎全市的市貌。此后它成為巴黎的標志性建筑。在博覽會上,首次展出煤氣發動機、磁石發電機、電氣電動機等,電燈也首次被采用。
1937年巴黎藝術和技術博覽會,畢加索“格爾尼卡”的發表,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人們對納粹分子在格爾尼卡市殘無人道的轟炸進行了抗議,并且從這屆博覽會開始增加了汽車和飛機的展示。
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初次公布于眾的核融合實驗成為本次博覽會熱議話題。
1975年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是次以“海洋”為主題的世界專題博覽會。會場劃分為漁業、民族歷史、科學技術、船舶等四個展示區。顯示了大海的美麗,同時提出保護自然、合理開發資源等未來海洋利用理念。
1985年日本筑波國際科技博覽會的主題是人類、居住、環境與科學技術。它超越了國家、民族、政治、思想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界限,顯示出以發展為目的的國際性合作需求日益強烈的人類欲望,故被譽為“世界的盛典”。
1992年西班牙塞爾維亞世界交易會,曾聚集了無數的展示設計師,在94個展區為100多個國家工作。在這個人口還不到紐約二十分之一的城市舉辦的交易會,在六個月中共吸引了4000多萬觀眾。
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主題是“人類—自然—科技,一個新世界的誕生”。倡導新生活方式,使地球的明天變得更好。
日本館,建筑材料用的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紙張;阿聯酋展館出現了阿拉伯城堡,以及空運來的沙子營造出的沙漠綠洲;荷蘭館,一座被稱為環保三明治的三層建筑物,融合了荷蘭的眾多優美風光,擁有自給自足的電力系統和封閉的循環水系統,充分展示了尖端科技在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清朝末年,我國有了正式的展覽會和博物館。
1905年在南京舉辦了屆博覽會;1919年開放了故宮博物院;從1920年起,我國開始營造博物館和展覽館;1934-1937年,青島水族館、上海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正式建成,并在南京舉辦“中國建筑展覽會”。展會共展出古代及近代建筑模型、圖紙、材料和工具等1000余件。
2010,上海首次在國內舉辦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國模的世界性博覽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在此之前,中國已參加了12次世博會。
1851-2000年間,世界舉辦的無數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猶如多角度的折光影,映射出四次世界工業革命進程帶來的颯爽英姿。